高能所多學科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由原來的同步輻射室、核分析室、自由電子激光室合并組成。它擁有的對社會開放的大型科學研究平臺包括依托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強流慢正電子源裝置、北京自由電子激光裝置(BFEL)等。多學科研究中心負責這些裝置的運行、維護、改進和對外開放,同時積極開展依托這些大科學研究平臺和核技術為特色的多學科交叉前沿領域的研究和應用。
高能所的發展目標是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多學科、對國內外開放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成立多學科研究中心的目的就是利用高能所先進的先進的射線技術、射線應用技術及核分析技術,,建立對國內外開放的多學科研究平臺,開展凝聚態物理、化學、生物、材料、環境等方面的研究。
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
同步輻射是加速器中接近光速運動的電子在運動方向改變時所發射的電磁波,具有強度高,準直性好,能量范圍廣(從深紫外到硬X光)等優異特性,成為一種研究物質結構和電子結構的高性能光源。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建立了同步輻射裝置,為多個學科的的交叉前沿研究提供先進的大型研究平臺。所有的同步輻射裝置都是以國家實驗室的形式運作,一方面為本國甚至全世界的科學研究提供實驗條件,一方面開展新型的實驗技術、探測器技術等研究,成為多學科研究的中心。
北京同步輻射裝置建成于1991年,經過兩次升級改造,性能大幅度提高,是目前中國大陸唯一運行的硬X射線同步輻射裝置。在近20年的開放過程中,為我國凝聚態物理、化學化工、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實驗平臺,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完成后,同步輻射專用光運行的能量提高到2.5GeV,流強達到250毫安,用戶急需的硬X強度將增加一個數量級,穩定性大幅度提高,多數光束線站能實現兼用光運行。
目前BSRF建有3個實驗大廳,共有5個插入件,14條光束線和實驗站。其研究領域涵蓋了物理、納米科學、材料科學、化學化工、生命科學、資源環境、醫學等,每年為國內外用戶提供不少于3個月的同步輻射專用光運行,部分光束線和實驗站能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進行對撞物理運行時提供兼用光。每年有來自國內外的100多個研究機構和大學1000多名用戶來BSRF進行300多個的實驗。BSRF是國家納米中心的協作實驗室。
同時BSRF也開展具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如蛋白質晶體學、納米材料、X射線相位襯度成像等研究,并積極推動同步輻射實驗技術、實驗方法和應用的發展和研究。
BSRF與國內外的同步輻射光源建立了廣泛的合作研究與交流,并在BSRF停機期間為部分用戶在國外同步輻射光源安排用光時間。

BSRF的光束線和實驗站分布

用戶研究領域分布
BSRF在2003年建設成功了我國第一條基于多波長反常散射方法的生物大分子晶體學光束線和實驗站, 2006年第二條新的生物大分子晶體學實驗站也建成并投入運行。這兩條光束線和實驗站為我國結構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驗基地,在3年的運行中,來自全國的蛋白質晶體學研究組一共向國際蛋白質數據庫(PDB)提交了近50個結構,其中一些是具有重要生物學意義的蛋白質結構,如SARS病毒主蛋白酶及抑制劑復合物結構,高等植物捕光天線復合物LHCII,細菌效應蛋白AvrPto和植物中對應的抗性蛋白Pto的復合物結構等。

菠菜捕光膜蛋白3d結構
發現了第三種光合作用膜蛋白結構,它的部分衍射數據是在BSRF獲得的。

SARS病毒主蛋白酶3CLMpro及抑制劑的復合作用,是SARS病毒中最重要的蛋白質之一,
在SARS病毒整個生命周期中起著關鍵的調控作用,是藥物設計專家特別關注的靶蛋白。
BSRF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微生物所開展合作,進行了枯草桿菌結構基因組、微生物硝基氧化酶的結構和功能等研究,在結構解析方法、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BSRF開展了同步輻射相位襯度成像的研究,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完善的相位襯度成像及CT研究平臺,在CT重建理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并將成像研究的成果應用到古生物研究方面,揭示了古生物進化的重大問題。

對貴州甕安前寒武紀具極葉結構的磷酸鹽巖化胚胎化石三維無損傷研究,
成功獲得了古化石樣品細小的(0.1~0.7mm) 內部空間的高分辨結構
BSRF建立了一套先進的高溫高壓實驗平臺,能夠達到100萬大氣壓,7000K的高溫高壓條件,為研究極端條件下的物質結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這些研究是地球物理、新材料等領域新近發展起來的前沿。
中國科學院核分析技術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核分析技術重點實驗室成立于1990年,是與上海應用物理所聯合建立的,在科學院組織的歷次重點實驗室評估中均得到很高評價。實驗室旨在在若干科學前沿和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科學領域內更好地為國內外科學家創造條件、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培養人才,促進我國核分析技術及應用研究的發展。
核分析技術是在實驗核物理和核化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學科。其特點是利用粒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輻射效應、核譜學和核效應等基本原理和實驗方法,研究物質的原子和分子組成、表面狀態和內部結構,它具有靈敏度高、準確度好、微區和微量分析、動態實時分析以及非破壞性等許多非核方法不具備的優點,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前景。核分析技術重點實驗室利用先進的核分析技術,結合同步輻射技術,在納米生物效應與納米安全性研究、核醫學成像、與健康相關的環境科學研究、科技考古方法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